小學一年級上冊音樂《唐僧騎馬咚得咚》教學設計
(讀童謠)
一、教材分析
《唐僧騎馬咚得咚》是一首流傳甚廣的童謠,本套教材中選用的是樊家信的作品。童謠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由于各地區流傳的略有不同,可以讓學生把本地的歌謠與教材中的歌謠對比著讀。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卡農練習,也可以讓學生邊表演邊讀歌謠。
二、教學目標
1. 學會并能背誦歌謠《唐僧騎馬咚得咚》。
2. 能利用歌謠進行簡單的“卡農”練習,培養學生聲部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準確念讀歌謠
(二)教學難點
后十六節奏的準確念讀以及卡農的念讀
四、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引言:“你能說出圖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動畫片?”
PPT:出示圖片
(二)學習歌謠
過渡語:今天老師要教大家聆聽一首關于《西游記》的兒歌。
1. 了解動畫形象
教師活動:完整念讀歌謠(或播放歌謠音頻)
學生活動:聽出各個角色的特點。
預設答案:
唐僧牽著白龍馬,旁邊跟著他的三個徒弟;孫悟空拿著金箍棒;豬八戒的鼻子特別的長;沙和尚在后面挑著行李。
2. 學習歌謠
(1)分句念讀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分句學習歌謠。
PPT:《唐僧騎馬咚得咚》歌謠歌詞
學生活動:學生拍節拍分句隨教師讀。
(2)解決難點
提出問題:X X X如何念讀的?你還能在歌謠中找到其他這樣的節奏,并準確念讀嗎?
教師活動:示范念讀
學生活動:模仿學習
3. 完整念讀
學生活動:學生完整讀歌謠
課堂評價:教師進行課堂評價后。
(三)分角色表演
過渡語:“歌謠里說出了他們幾個人物的特點。這里有代表他們幾個人物的道具,同學們可以來扮演這些角色。”
道具準備:頭飾、馬鞭、釘耙、扁擔、“金箍棒”(木棒代替)、各個角色頭飾。
教師活動:與學生合作完成。讀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這個人物的學生來讀。并可以師生交替讀歌謠。用響板來控制速度。
教學評價:教師對課堂活動進行評價并總結。
(四)卡農練習
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先開始讀,當讀到“后面跟著個孫悟空”時第二組從頭開始讀,第一組最后一句“妖魔鬼怪一掃光”讀兩遍,使兩組同時結束。
教師要求:
1. 學生先把歌謠讀熟練再進行卡農練習。
2. 兩組一起讀時教師要用樂器控制好學生的速度,并分別給兩組指揮提示。
(五)課堂小結
本文出自三A教育網www.dcfty.com,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訪問三A教育網(www.dcfty.com)。如果覺得本站內容還不錯,請記得收藏!
三A教育網全站免費提供小學語文教案,初中數學教案,品德與生活教案,物理教學論文,學校管理,小學科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人教版語文教案,品德與社會教案,美術教案,體育教案,音樂教案,小學數學賽課實錄,美術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