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教學設計
(欣賞課)
一、教材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由劇作家田漢作詞、音樂家聶耳作曲,創作于1935年。這首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是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國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調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連音節奏構成號角式音調,似在熱情奔放地召喚人們奮起戰斗。歌曲就在這一基礎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進,顯得莊嚴雄偉而又富有推動力。這一進行貫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復,給人以堅定不移、勢不可擋之感。歌曲的第三樂句“中華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強調了形勢的嚴峻;突然樂句被一個八分休止符打斷,接著唱出“最危險的時候”,告訴人們:國家和民族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第四樂句“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之后,隨著大三和弦不斷作上行模進,在三次層層向上的“起來!”呼喊之后,號角式的音調再現了,像一聲沖鋒號,激勵著無數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結尾時再三強調“前進”兩字,音樂上富有動力,象征著中國人民百折不撓 ,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目標
1. 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情緒、情感,在熟悉歌曲的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尊敬國旗的情感與意識。通過聆聽、聽辨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演奏、演唱形式的表現特色。
2. 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詞曲作者,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演唱、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活動體驗參加升旗儀式,表達熱愛祖國、尊重國旗、國歌的情感。
(二)教學難點
通過欣賞,感受人聲與樂器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不同的表現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言:“你聽過這首音樂作品嗎?它的名字是什么?”
教師活動: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PPT:播放音頻,出示課題。
(二)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 歌曲欣賞
引言:“你在什么時候聽到過國歌?”
學生總結:升國旗、唱國歌是非常莊嚴神圣的,所以在許多盛大場合都會聽到國歌。
PPT:播放視頻
2. 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教師活動: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及國歌的創作背景及詞曲作者。
PPT:了解國歌創作背后的故事及詞曲作者介紹。
3. 欣賞兩種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聆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童聲齊唱版。
學生活動:感受不同版本歌曲的情緒、情感,并能用聲音準確表現歌曲的情緒。
教師活動:總結及評價
(2)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管樂版音頻。
提出問題:樂器演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人聲演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感受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活動:填寫表格
演唱(演奏)形式 |
情緒情感 |
特 點 |
混聲齊唱 |
雄壯、有力 |
鏗鏘有力 |
童聲齊唱 |
雄壯、有力 |
清脆明亮 |
管樂合奏 |
雄壯、有力 |
氣勢恢宏 |
(藍字為學生填寫)
(三)情景感受
1. 欣賞視頻“升國旗奏國歌”
提問:國歌響起時人們是怎樣做的?你們還知道哪些升旗時的禮儀呢?
學生活動:注意觀看并回答。